用户 密码
 
 

 

> 最新通知

> 国际国内科学新闻

> 文化建设

 
 
新闻中心 > 最新通知 > 正文 < 返回
WB 实验中蛋白降解的那些 “蛛丝马迹”,你中招了吗?
阅读:90次 | 来源:医学科研小坑 | 2025/8/5 8:13:02

做 WB 实验的小伙伴,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跑胶、转膜、孵育抗体一套流程走下来,结果胶片上的条带却 “惨不忍睹”—该有的条带没出现,不该有的杂带倒来了一堆,或者条带模糊得像被揉过的纸。这很可能是蛋白降解在搞鬼!今天就来聊聊蛋白降解在 WB 中的具体表现,帮你快速识别这个 “隐形杀手”。

一、条带位置 “跑偏”,出现低分子量杂带

正常情况下,目标蛋白会在预期分子量位置出现清晰的主条带。但如果蛋白发生降解,你会发现:

  • 主条带变弱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低于预期分子量的位置出现一串模糊的杂带(像 “阶梯状” 或 “弥散状”)。(比如,原本在 50kDa 出现的条带,结果在 30kDa、20kDa 等位置出现多个细带,这是因为完整蛋白被酶切成了 smaller 的片段,这些片段依然能与抗体结合,但分子量变小了。)


二、条带弥散、拖尾,像被 “化开” 的颜料

蛋白降解后,片段大小不一,且可能带有不同电荷,跑胶时就会出现:

  • 主条带边缘模糊,向分子量更低的方向 “拖尾”,甚至整个条带变成一片弥散的 “云团”。(这是因为降解产物的分子量差异大,无法在胶中形成整齐的区带,抗体结合后就会呈现这种 “糊掉” 的状态。)


三、非特异性条带增多,背景 “脏得离谱”

如果蛋白降解严重,还可能:

  • 膜上出现大量与目标蛋白无关的杂带,尤其是在低分子量区域,甚至整个膜都呈现不均匀的 “背景色”。(这是因为降解产生的片段可能暴露出原本隐藏的抗原表位,与抗体发生非特异性结合;或者降解的蛋白片段附着在膜上,干扰了信号检测。)


四、内参蛋白也 “遭殃”,排除样本制备问题

内参蛋白(如 β-actin、GAPDH)通常表达稳定,分子量较小且不易降解,常被用作实验对照。但如果:

  • 内参条带也出现上述降解表现(杂带、弥散),说明问题可能出在样本制备环节(如裂解液中未加蛋白酶抑制剂、反复冻融样本等),导致整体蛋白降解。

  • 反之,若内参正常而目标蛋白降解,可能是目标蛋白本身不稳定(如某些分泌蛋白、酶类),需要针对性优化保存条件或缩短检测时间。


五、信号强度忽高忽低,重复性差

同一批样本,甚至同一样本的重复孔,条带强度差异很大:

有的孔条带清晰,有的孔却几乎看不到主条带,只剩杂带。

这可能是降解过程不均匀导致的 ——样本中蛋白酶活性不稳定,部分区域的蛋白降解更彻底,部分区域还保留完整,最终信号呈现 “随机波动”。

那如何快速判断是否是蛋白降解呢?

1.对比阳性对照:如果已知的阳性样本(如标准品)条带正常,而你的样本出现上述问题,大概率是样本降解。

2.检查实验流程:是否忘记加蛋白酶抑制剂?样本是否反复冻融?裂解时是否在冰上操作?这些都是蛋白降解的常见诱因。

蛋白降解就像 WB 实验的 “隐形炸弹”,早发现才能早补救。记住这些典型表现,下次遇到条带异常时,不妨先排查是否是降解在捣乱,毕竟,干净的条带才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呀!

 

 
上一篇: 在进行药物干预时应该用无血清培养基还是含血清培养基?
下一篇: 细胞总是养不好,可能是这些原因导致(一)
 
↑TOP < 返回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
Copyright @ 2021 . Research Center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287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