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类器官的概念
类器官是指在体外三维(3D)环境中培养生长的微型细胞簇,这些细胞簇在细胞因子、化学小分子抑制剂/激活剂、培养基及其他添加剂等物质作用下,经过自组织并分化为功能性细胞群,具有类似相应器官的组织结构和遗传学特点。
类器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器官,但是它能够最大程度上模拟体内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能长期稳定传代培养,因此也被称为“微型器官”。
二、 类器官的发展史
早在1907年,Henry Van Peters Wilson就进行了体外有机体再生的尝试,他的研究证明了分离的海绵细胞有自组织再生整个生物体的潜力;1994年,研究者对两栖动物原肾进行解离验证了组织细胞具有再聚集的能力;1961年,研究者描述了胚胎体在体外的分化;1981年,研究人员从小鼠胚胎中建立多能干细胞(PSCs),并创造了“胚胎干细胞(ESCs)”这一术语,自此干细胞研究蓬勃发展。
1987年,研究人员在肿瘤细胞外基质(ECM)提取物上生长的乳腺上皮组织生成了三维导管和小管;同年,另一个研究证实肺泡II型上皮细胞能够在ECM基质存在下维持其分化;凸显了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在组织维持和分化中的重要性。
2008年,Eiraku等人使用3D聚集培养方法从ESCs产生大脑皮层组织;2009年,Hans Clevers团队成功将Lgr5+肠道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具有三维结构的小肠类器官模型,它能自组织并分化为隐窝-绒毛结构,这一事件也成为了类器官研究历史中的里程碑事件。
接下来近二十年,研究者不断从不同的组织或细胞中培养出脑、肠道、视网膜、肾等类器官,应用于各种领域。
三、 类器官的3D培养系统
3D细胞培养系统是类器官产生的基础,它通过悬浮培养建立,使用支架或无支架技术以避免细胞与塑料盘的直接物理接触。
其中,支架是类似于天然ECM的生物凝胶或合成水凝胶,最常用的Matrigel,是由Engelbreth-Holm-Swarm(EHS)小鼠肉瘤细胞分泌的异质凝胶状蛋白质混合物,它主要包含粘附蛋白,如胶原蛋白、巢蛋白、层粘连蛋白和硫酸肝素蛋白聚糖,类似于细胞外环境,能够为细胞提供结构支持和ECM信号。
无支架技术则是细胞在重力和表面张力作用下悬挂在平板上的特定培养基液滴中培养的技术。此外,类器官的3D结构也可以通过“气液界面”建立,在这种情况下,细胞在最初浸没在培养基中的成纤维细胞或基质胶基底层上培养,培养基逐渐蒸发并将上层细胞层暴露在空气中以允许极化和分化[1]。
相较于传统2D细胞培养或者昆虫以及哺乳动物等模型,类器官模型在各方面都给予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四、 类器官的培养
类器官可来源于胚胎干细胞(ESC)、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成体干细胞(ASC),或者肿瘤组织。
对于ESC/iPSC衍生的类器官,ESC/iPSC在各种细胞生长因子或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激活剂)以及基质胶和细胞培养添加剂的逐步分化方案下,能够按照类似于原肠胚形成和器官发生过程中的发育线索,从三个胚层生成类器官。
对于ASC来源的类器官,ASC需要从胎儿或成人组织中产生;获得单个ASC或含有ASC的组织单元之后,再通过3D培养方案形成类器官。
对于肿瘤组织来源的类器官,肿瘤组织内含有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活性的肿瘤细胞,通过将肿瘤来源的组织细胞或者分离出的肿瘤干细胞等进行3D培养,能够衍生出肿瘤类器官(Tumoroids)。
以胃肠道类器官培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