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不同谱系(lineage)和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它们大都是穿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含胞膜外区、穿膜区和胞浆区。白细胞分化抗原除表达在白细胞外,还表达在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分布于非造血细胞的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CD的概念
CD分子(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应用以单克隆抗体(McAb)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CD。所鉴定的同一LDA 归为同一分化群(CD),即以CD代替以往的命名。人CD编号已从1-370左右。可大致分为14组。CD即是位于细胞膜上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自1992年至今先后举行了8次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协作组会议(HLDA8),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膜分子加以统一命名,统称为CD 抗原。
利用几种CD分子的组合通常可以对淋巴细胞进行较为准确的分类。
CD的基本结构
1.膜外区结构:具有相同结构域的一类分子可组成超家族(SF)。共有IgSF、TNFSF、TNFRSF、CCP等十几种结构域。
2. 跨膜区结构:根据singer分类法可分为Ⅰ~Ⅵ型。
3. 胞浆区结构:共有四种,①蛋白酪氨酸激酶 (PTK)结构域;②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 结构域;③死亡结构域(DD);④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抑制)基序(ITAM or ITIM)。
Ⅰ型:一次跨膜,N端在胞外。如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
Ⅱ型:一次跨膜,N端在胞内。如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
Ⅲ型:多次跨膜(2~7次),N端在胞外。如TM4SF、STRSF。
Ⅳ型:由多个亚单位组成的跨膜通道。
Ⅴ型:多肽链以糖基磷脂酰肌醇(GPI)连于细胞膜的脂质双层中。如CD16、CD55、CD58分子等。
Ⅵ型:多肽链一端以GPI连于胞浆膜,另一端是一次或多次跨膜。
CD分子的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免疫效应功能的发挥等过程;
参与造血细胞的分化和造血过程的调控;
参与炎症反应;
参与细胞的迁移,如肿瘤细胞的转移等。
常见标记CD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