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刚进实验室时,是从学刷瓶子开始,师兄师姐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毕竟是菜鸟一枚,跟着师兄师姐至少有的学,总比那些没师兄师姐的强些。不过有时候,老板也会偶尔前来指导下。
就这样在实验台前,每天干到晚上 10 点,以为这就是科研了。
慢慢地几个月过去,突然发现自己还在原地踏步。那种感觉,只能用「GOD,这是我要的生活吗?」
于是开始质疑当初读研时的初衷,感觉每天都被一种惯性思维所束缚。
习惯于别人说啥我就干啥,习惯了什么事都是听师兄师姐的,习惯了在匆忙中打发每一天。
有时候会想,我这是在搞研究吗?这个跟从大街上拉来一个既听话又廉价的高中毕业生,有何区别?
我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
思来想去,觉得有必要把我的一些经历写下来,希望能让后来者,少走弯路,发现做科研的真谛。
做科研时,一般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级积累阶段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辩证思考阶段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开辟新知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
起初做科研的时候,都是最朴素的原始状态(说白了,就是啥都不会阶段),这时候最要紧的是要跟着别人学,能把一套实验跑下来,不出问题就是胜利。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分配工作时间上,最好一半时间拿来做实验,另外一半时间拿来学习充电,要做到「多看、多听、多思考」。
为啥?
因为狂做实验这事儿,只会让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重复,最终变成熟练工而已。
唯有「多看、多听、多思考」才能帮助你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
那么什么是「多看、多听、多思考」?
今天先讲讲什么是「多看」
多看无非:多看文献、多看书、多看别人做实验
1多看文献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对于新入科研的小伙伴来说,首先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你要「读什么文献」、你要「从哪找文献」、你要学会「怎么读文献」,这些都是科研小伙伴要面临的问题。
2
多看书
搞科研这事儿,特别是交叉学科,除了多看文献外,还要「多看书」。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相关的科研书籍,相对零散的文献来说,它更具有系统化和完整化,通读一本书,就帮助你梳理清楚该领域大致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在本科阶段,我们往往接触到的教材,要比文献多很多的缘故。
那怎么才能获得你想要的书呢?
渠道一:图书馆
高校的图书馆是你不二的选择,毕竟不用花钱嘛。
想当初,为了解决某一个跨领域问题(我是学生化的,而我所面临的问题是却是电磁方面的),曾在 1 个月中实现借阅 46 本书的记录。
渠道二:到网上买
图书馆的书再怎么全,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想借却借不到的,这时只能迫不得已,只能到网上去买。但是专业书籍的价格确实不菲,少则七八十,多则八九百,买多的话,确实有点儿吃不消。
不过,我往往会把需要买,但不着急用的书,攒到每年的 3 月或者 9 月一起买。
因为这段时间,丁香园上总会有一些针对医生以及科研人员的促销活动(具体有点儿啥,过来人都懂的)。有时候如果赶的巧,光在买书这事儿上,就能剩下一大笔费用。
3
多看别人做实验
多看别人做实验,这事的重要性不亚于读文献、多看书。
因为有时候,花了大半天的功夫,也看了不少文献,但是一到动手时候,就会卡壳。这时最快的方法,就是赶紧抓一个正在做这方面实验的人,认真仔细观察他每一个动作,细节决定成败。
但是能有机会一睹别人是怎么做实验的,这事儿往往是可遇不可求,挺难的。但是又不得不学,这里师兄再偷偷的告诉你这个,可以随时看别人做实验的网站 —— JOVE(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好了,今天先讲到这里,想知道何为「多听」,且听师兄下回分解。 |